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中青年男性,约90%-95%的患者在40岁之前发病,也有少部分患者会在40岁以后发病。病症特点主要是侵犯骶髂、脊柱、中轴、髋关节、四肢大关节的关节组织和附着点的滑膜、软组织。病理过程和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失衡有关,主要表现是骨吸收与骨形成失衡。这样,强直性脊柱炎一方面会造成患者骨质增生,形成骨赘,另一方面会造成患者骨密度异常。
强直性脊柱炎骨密度异常特点
临床影像学显示主要征象是骶髂关节和腰、胸椎骨质疏松、韧带骨化、关节间隙消失和骨性强直三个特点 。临床治疗的案例显示在强直性脊柱炎发病的早期部分患者即有骨质疏松的改变。骶髂关节下部骨质疏松出现较早,关节轮廓模糊,椎体骨小梁稀疏,骨密度变低。严重者骨皮质变薄,椎体边缘骨皮质显示不清,脊柱附件疏松,关节突、关节骨密度低,韧带骨化包括前纵韧带、后纵韧带、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关节囊韧带等。
骨质疏松(OP)
外周骨密度损失(BMD)
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显示AS患者的骨质疏松(OP)发生率远高于正常人群。且由于AS病情对患者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的影响,正常人群在老年才可能出现的OP在AS患者年轻时也会出现。AS患者并发OP是目前研究证实导致患者出现骨折的主要风险之一。AS并发OP的概率大概在50%-90%之间。
另外,复杂的影像学研究显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除了常见脊柱变化外,并会伴有外周骨密度损失(BMD)。即使在AS发病早期也会出现BMD情况。BMD与急性期AS活动性无关,而与AS疾病状态的长期累积有关。腰椎BMD和髋关节BMD与体重呈正相关,低体重患者BMD值较正常体重患者BMD值减低。
运动锻炼可改善骨量丢失情况
相关研究表明骨骼的结构与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其所处的力学环境。骨组织可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不断从力学角度进行重建,使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运动有利于提高骨强度,从来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或降低其程度。因此,医学界的观点是建议AS患者在体力、能力和自身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有规律地进行适当的负重锻炼。